臺灣野兔是什麼?野兔居然跟家兔是不同生物?!
雖然一樣都是兔科,但是是不一樣的生物。舉例來說,家兔 vs 野兔 ≈ 人類 vs 黑猩猩
人類是人屬(Homo),黑猩猩是大猩猩屬(Gorilla);
穴兔是穴兔屬( Oryctolagus ),而野兔則是兔屬( Lepus )。
開門見山地說,大家印象中的家兔,是穴兔,不是全部的兔子!
都是同科,但不同屬。外觀有些相似,但行為、生理、繁殖機制完全不同,也不可能混種繁殖。
不要說什麼大膽的想法,統一回覆:不可以。
臺灣有野生兔子,這不是在說路邊可以見到荷蘭垂耳兔,也不是在說某日V的粉絲ぺこぉ,是指臺灣特有亞種「Formosan hare」,一種全世界只有臺灣才有的小可愛,順帶一提,牠也是全台唯一的兔科動物(特有亞種)喔!
台灣野兔與家兔的區別
表格之所以放兔寶寶的照片,不只是因為可愛,也是因為大家在野外比較容易撿到的都是野兔寶寶:
照片 | ![]() | ![]() |
種類 | 臺灣野兔(野兔屬) | 家兔(穴兔屬) |
兔子的 英文俗名 | Hare、leveret(野兔寶寶) | Rabbit、Kitten (※Kitten是統稱,不單指奶貓,也可指穴兔寶寶、天竺鼠寶寶……等小型哺乳類的幼崽) |
產地 | 原生種 | 外來種 |
飼養 | 不需要飼養 | 需要飼養 |
性格與活動狀態 | 未馴化,警戒性、攻擊性高、移動性強; 彈跳力、爆發力極強,可以瞬間迸出極遠距離,躲避獵食者追捕 (人類幾乎無法徒手抓捕野兔) | 已馴化,警戒性、攻擊性相較低、領域性強; 動作悠哉可愛,雖因品種及個體而有所差異,但整體更加溫馴親人 |
出生模樣 | 出生:短時間內開眼、有毛(毛色棕、灰) | 出生:閉眼、無毛(成長後毛色眾多) |
活動時間 | 未離乳的兔寶寶會藏起自己,只在清晨、黃昏、深夜活動 成年野兔晚出晝歸,趁晚上視野昏暗時活動,避免被大型生物狩獵 | 晨昏型,下午都在睡覺 |
進食 | 只在晨、夕進食 | 一天到晚都在吃 |
築巢 | 居無定所,不挖洞,會躲藏在草叢或現成洞穴中 出沒地點可大致參照:臺灣野兔專家意見海拔縣市分布圖 | 固定住所,會挖洞,藏在自己挖的洞內 |
警告 | 迅速逃竄,確認來者無威脅後, 會伸出前爪撲抓,並伴隨輕微的答答聲警告 | 跺腳,透過巨大聲響警告對方,同時警告週遭同伴 |
交配 | 週期性?(研究中) | 一年四季 |
孕期 | 懷孕到生產約45-50天 | 懷孕到生產約30天 |
胎數 | 每胎生育1-2隻 | 每胎生育4-8隻 |
從兔寶寶的狀態,或許不容易分辨臺灣野兔與家兔的差異,那我們再來看看成兔的模樣:

這樣是不是跟印象中的兔子差很多了呢?臺灣野兔相較身形矯健,模樣修長,渾身散發著野性的魅力及魄力。
從行政院農業會推廣的文章中,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兩者的差異,以及臺灣野兔的習性:

光是染色體數量不同,就已經可以足夠明確得知牠們是不同物種了,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更多野兔跟家兔的差別吧!
野兔 V.S 家兔:外觀篇
以下影片來自社團法人台灣愛兔協會 影音紀錄專區,透過實際拍攝,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見臺灣野兔的真實模樣,並理解牠們與家兔在外觀上的差異。建議搭配內文一同閱讀,辨別臺灣野兔與家兔的外觀:
很多人只知道這個形狀就叫做兔子,卻很難區分出野兔跟家兔。
臺灣野兔整體是棕色(大致看過去,實際由棕、黑、白三色交織)的,比起家兔有著更長的耳朵,體型也更大隻,身型線條更加修長、健壯,相較於家兔的圓潤,野兔一看就感受得到那股媲美奧運田徑選手的風範。
即使排除毛色,從輪廓外型我們就能看出差異:

一般來說,在野外很少有機會遇到成年野兔,因為全世界野兔的警覺心都很強,動如脫兔說的就是野兔,遠遠看到人類就會「咻——」地跑掉。
在台灣,隨著野生棲息地被開發,開始有許多人目擊到臺灣野兔,不過通常被抓住、被撿到的通常都是幼兔。
根據愛兔協會的紀錄,最常撿到幼兔的時間在春秋兩季。
野兔時常會被誤認成棕色的穴兔,但是有一個很關鍵的差異——剛出生的野兔就已經一生毛、能跑能跳能視物。
如果拾獲的小兔子看起來超小隻,而且是棕色的,模樣緊張、難以放鬆的話,很高機率就是野兔幼崽,這個時候請把牠放回拾獲地點附近的草地上,晚點兔媽媽就會帶牠回家。
如果外觀上真的分不出來,覺得「啊好像都一樣大啊?」,那可以試著從環境判斷:郊區、田野、草地……只要有草、灌木叢茂盛的地方,很高機率棲息的都是在地臺灣野兔。
野兔 V.S 家兔:性格篇
野兔跟家兔只能大致區分,因為家兔的性格其實也是百百種。
大致上警覺性特別高,很容易因為有人類在旁而緊張的兔子,都是野兔。
這不代表家兔都不會緊張,不過可以作為一個粗淺的依據,這也是另一個為什麼野兔不適合飼養的原因——
你應該也不希望養隻兔子,牠卻因為自己的關係,神經整天都緊繃得隨時會挫起來,像被上司說「等等來我辦公室一下」一樣吧?

那家兔呢?
因為刻板印象,家兔常常被認為是「溫馴無害的小動物」、「寂寞會死掉」……實際情況或許大相逕庭。
小編以前曾經去過一家愛兔餐廳,在跟老闆聊天的時候,長得很帥(?)的老闆分享了他養兔子的慘痛經驗。
「我跟一群養兔子的朋友聚餐,然後我亮出我手上的咬痕,說我家兔子咬人超兇……結果他們也都舉起手,亮出一樣的記號。」
「兔子根本是外表可愛小動物的猛獸,尤其是幫牠剪指甲的時候……啊嘶。」
「每隻兔子的個性是都不太一樣,但也有共同點,例如咬下去的時候,我們瞬間叫得像是在唱《死了都要愛》,那個慘叫聲飆起來吼,真的是平常去 KTV 時上不去的音高都上去了。」
看來兔子就是有被咬也能讓飼主心甘情願的魔力呢,那以種族來論,臺灣野兔跟家兔的個性會有什麼差別呢?
臺灣野兔 | 家兔(寵物兔) | |
膽小 | 極高!野外求生能手,容易驚嚇,幾乎無法馴化 | 中高,雖怕生,但可以透過飼養建立信任感 |
領域性 | 極強!獨行俠,即使是親子或手足,為了避免被整窩發現、吃乾抹淨, 小孩在成兔後也會迅速Say Good Bye,各自前往遠方開疆闢土。 | 高,家兔不怕寂寞,只怕被擠死。 牠們的佔有慾跟地盤意識都很強,也不喜歡環境變化, 雖然會忍受同儕,但不喜歡私兔空間(很廣闊)被侵犯。 可以透過結紮訓練、熟悉氣味等方式增加群居性。 |
依賴程度 | 獨居生物,依賴程度零。除了剛出生的幼兔、需交配的野兔,臺灣野兔獨自升級。 | 群居生物(小群),警戒心很強,但在熟識後會對信任對象非常依戀,可能會撒嬌(有個體差異)。 |
適應人類 | 不可能。 | 經過2000年的馴化努力後,可以融入家庭生活。 |
活動時間 | 黃昏、黎明、整個晚上 | 偏向黃昏、黎明 |
攻擊傾向 | 高,後腿肌肉發達,被抓住後會出現奪命連環腿、防禦性極強 | 低(根據個體差異),通常傾向忍耐,或是蹬腳警告, 被逼到極限,會用前肢撲向入侵者進行攻擊抗議, 此時再不退開,家兔就會用開始使用銳利的門牙攻擊敵人 |
比起野兔,家兔可能更像貓——例如說,牠們都是很機掰的生物。
貓會把你的水杯打翻,兔子會把你的充電線咬爛;
貓會把你當奴隸,兔子也會!
牠們都是階級意識很重的動物,對兔子來說只有被認可的上位者、領導可以摸牠,剩下都是被警告,再不聽,就是等著被那雙銳利的門牙咬爆——
而且貓會控制力道,兔子不會,說咬就咬,不客氣。
即使如此,牠還是超可愛啊。

你家兔子也很機掰嗎?可愛得讓你又氣又笑?歡迎投稿相關故事到冠強,讓我們一起笑笑(咦?)